又逢3.15,服装品牌哪些不得不说的事儿

2020-03-15 09:12:07

每年的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World Consumer Rights Day), 由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83年确定。目的在于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使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以促进各国和地区消费者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往,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

一年一度的“315”又来了,每到这个时候有些品牌企业就会提心吊胆,而消费者就有一种“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感觉。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315”期间手机、汽车和服装类产品成为商品类投诉前三名,服装类商品中涉及商标、质量问题的有37629件,关于售后服务问题投诉有7598件,分别占到服装鞋帽总量的66.01%和13.33%。

商标,是用来区别一个经营者的品牌或服务和其他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的标记。

1927年宁波慈溪人陈汉泉与人合资开办“永新服装公司”使用“永新”牌商标;1934年,做鞋帽起家的上海永新染织厂(即现在的上海服装(集团)有限公司永新雨衣染织厂)注册了“ADK”,成为中国最早注册的服装商标。ADK即Asia Dress King,意为“亚洲服装之王”,后又注册中文“大地”商标,更多民族涵义被注入到品牌中。

从上世纪50年代服装色调以绿、蓝、黑、灰为主,款式单一,到改革开放后的港台风、欧美范儿来袭,再到今天的个性化、小趋势。一个个人物,一件件往事,见证70年来中国人的穿衣理念发生的巨大变化。这其中不能回避和隐晦的是,服装商标造假和生产假冒产品曾对国人穿着进步的推动。

改革开放之初,国人没有知识产权意识,再加上信息封闭,于是,一些人借人们崇洋媚外的心态和庞大的市场需求,开始造假。假冒国际品牌服装开始大量出现在北上广,其集中批发代表地包括:北京秀水街,广州教育路等地。从80年代初期开始20多年时间里,全国各地服装市场假冒品牌可谓横行,在丰富了百姓衣柜,满足了人们虚荣心之后。靠售卖假冒服装,也成就了改革开放之初最早一批做服装“品牌”的人。

1997年以后,随着国家对商标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大,大批原来做假冒服装的商人开始到国外注册自己的商标,也就是最早进入中国各大百货商场的所谓意大利、法国、美国服装品牌,我们称之为“假洋鬼子”。因为从商标名称、品牌故事、产品设计、生产、包装等所有环节与外国人没有一毛钱关系,只因一个西洋名称便使一些消费者趋之若鹜。深圳男装品牌“卡尔丹顿”(KALTENDIN),可谓当时这一现象的代表。2011年“315”晚会卡尔丹顿品牌被央视点名“假洋品牌”,在中国服装界、广大消费者及诸多媒体中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13年开始,随着国外时尚潮牌的进入和兴起,一些国人企业又开始仿效国外著名时尚品牌的字母、字体及图案,采取只改变其中-个字母、图案颠倒或另加后缀字母等方式,打擦边球、蹭流量,于是出现了大量假Polo、假TOMMY、假MQ等商标,他们完全仿照原国际品牌风格以低廉的成本较低的价格冲击正品销售,混淆视听误导消费,普通消费者很难辩识真伪。

15年前,出现了以王海为代表的职业打假人,2010年开始,专业的服装打假人也开始漫步各大城市百货零售终端。于是,每逢“3.15”期间,有许多品牌商就开始胆战心惊,祈祷这个“3.15”可以平稳度过。

中国人在经历了42年转瞬即逝的改变之后,加之互联网在中国飞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服装优质品牌涌现出来,人们的品牌意识日益增强,消费观念日趋成熟和自信。特别是中国创造的崛起,与年轻群体建立起新一代中国消费者的审美自信和民族文化认同,二者共同构建了国潮的文化内涵,“李宁”就是这诸多国潮品牌的代表。

但时至今日,依然有一些服装企业在创品牌上想抄近路,走捷径,傍大牌,蹭流量,靠抄板维持,说现实一点,是企业没有自我开发能力;说透彻一点,其本质就是缺乏自信。

假冒或仿冒,是改革开放初期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当下,在信息如此公开的今天,任何投机取巧的行为都不可能持久。放弃幻想,踏实做事,辉煌的品牌之路其实就在你的脚下。

国务院2015年5月颁发的“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通过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

品牌已经不仅是一个商标,更是一个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表现,要把品牌发展提升到企业长期发展战略高度,中国服装人任重而道远。中国是服装制造大国,但不是强国;中国服装品牌数以万计,但没有国际知名品牌;中国服装不缺完美的技工,缺少始终如一的品牌“初心”和不懈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

“3.15”进入中国35年,它如同一个警钟,时刻在惊醒中国服装业尽快走上自我品牌发展之路,实现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创世界高品质中国服装品牌。

关键词:

关闭